衡水日報晨刊:千日回眸十三中系列報道之五
從孫女盼盼那里,知道了你校校容、校貌、師生儀表、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都很好;還知道你們在抓好教學的同時,抓好了師生生活、文體鍛煉,這就抓到了 根本。你們的校訓體現了循序漸進、積少成多的哲理。在老師們的辛勤教育下,孫女盼盼由剛入學時的班級63名猛進到班級第5名,由一個愛玩的孩子變成一個活 潑勤學的孩子,我為這樣一所好學校高興啊……
——摘自阜城縣東伊村退休老教師郭蔭波寫給王福巨校長的一封信
三大本厚厚的“陽光日記”記錄了高三(2)班的全體學生心靈成長的歷程:“不經歷風雨,哪能見彩虹......”在一次班級月考失利后,王東同學給 全班師生高歌一曲;“做一個有上進心、有責任感的未來男子漢!”這是該班《男子漢宣言》中鏗鏘有力的聲音。十三中學教育理念不僅定位在學生知識的積累,更 加注重對學生心靈的滋養(yǎng)和人格的塑造,為學生的終身發(fā)展和終身幸福奠基。
考入十三中的學生,中考分數相對比較低,然而干部、教師相信自己的學生在做人上是一流的。為了把學生培養(yǎng)成溫文儒雅、知書達理的君子、淑女,學校十 分重視環(huán)境熏陶對學生的影響作用,把每塊板報、每個櫥窗、每面墻壁都點燃一盞思想明燈。胡錦濤總書記“八榮八恥”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公開發(fā)表的一周內,十三 中學就組織了宣講報告會,并將“八榮八恥”制成標牌懸掛上墻。學校堅持從細處入手,小處抓起,大力開展講文明、講紀律、講衛(wèi)生、講責任、講節(jié)約的養(yǎng)成教 育,讓良好習慣成為學生受益一生的財富。蘇霍姆林斯基說:“沒有愛就沒有教育”。十三中學把對學生的愛護、尊重、賞識和激勵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,特別 強調尊重特長學生、關愛弱勢學生、面向全體學生、讓100%的學生都進步。班主任和任課教師把基礎薄弱的學生、家庭困難的學生、傷感自卑的學生、違紀好動 的學生、自暴自棄的學生等,分類管理,因人施教,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閃光點,激勵他們自強不息,成人成才。中秋節(jié)、元宵節(jié),班主任放棄與家人團聚的天倫之 樂,來到學校給學生包餃子、發(fā)月餅、煮元宵,場面煞是感人。今年五四,學校舉行了莊嚴的“十八歲成人儀式”,不僅設計了內涵豐富的活動標志,而且為每個班 級發(fā)放了兩個特大型的生日蛋糕,學校領導點燃蠟燭,親自把蛋糕喂到當天生日的三名學生嘴里,同學們眼含淚花體味到了成長的幸福。家長會上,學生通過給家長 敬一杯熱茶、寫一封信、獻一朵自制小花、說一句“爸媽辛苦”,表達著兒女的感恩與長大,令很多家長流下熱淚。父親節(jié)和母親節(jié),學校團委發(fā)起“四個一”活 動,其中一項就是給父母打一個問候電話。這些做人教育,無不為學生的學習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。高二(1)班楊尊同學說:“剛上高中時,我的學習基礎差,還 有一些小毛病。在十三中學習一年,家長夸我長大了,懂事了,進步了。如今,我的成績躍進到了班級第二名。”
活動是德育的重要手段。學校在每學期的第一周組織嚴格的軍訓和遠足拉練,每月的第一周召開校會,每周的第一天舉行升國旗儀式和主題班會,每天上午和 下午的第一節(jié)課都有課前一支歌,演講、文體活動、智力競賽等更是豐富多彩,情趣橫生。談到在十三中學的感受,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:“通過參加這些課外活 動,我們發(fā)展了自己的愛好和特長,緩解了學習壓力。”“我們感覺生活很快樂,學習充滿樂趣,我們的信心增強了,學習效率也提高了。”
真正的教育和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。十三中學探索實行的學生自我約束、自主管理、自動發(fā)展、自覺行動的“四自”德育模式已初步形成。學生會、班委 會、團支部是學校德育工作隊伍中的生力軍,活躍在學生當中,發(fā)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學生自己動手設計了班徽、班旗,民主確定了班歌,自覺打掃校園衛(wèi)生,自 發(fā)組成了各種興趣小組和小社團。高一年級的“夯實基礎、放飛夢想”主題班會,高二年級的“寬容、理解、和諧、進步”主題班會,高三年級的“沖刺高考、百日 誓師”儀式,全校范圍的熱愛生命的“護蛋行動”,環(huán)保志愿者的“保護母親河”2006全國青少年生態(tài)環(huán)保傳播創(chuàng)意大賽等等,都是學生們自己完成的杰作。音 體美特長生自主發(fā)展,個性張揚,在2007年全市第五屆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上,十三中學代表隊一舉獲得普通高中組團體總分第二名。
我們堅信,十三中的學子中,將來勢必產生科長、縣長、總經理,產生科學家、文學家、教育家,產生一批自主自立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,因為他們在中學時代已經經受 了鍛煉,開始了準備。什么是素質教育?有人把素質教育說得神乎其神,有人把素質教育搞得的淺薄庸俗,而十三中學也在以自己的理解和行動,詮釋著素質教育這 個時代的課題。
(本文發(fā)表于《衡水日報晨刊》2007年7月3日第A1版)